在創始人陳航(花名無招)重返釘釘百天之際,這款企業協同軟件終于亮出了自己的“反擊利刃”。
釘釘最近推出的全新AI表格產品,憑借“表格即文檔”的亮點功能,將數據表與文檔無縫融合,旨在打造企業專屬的知識庫。這一創新設計,確實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無招很快便感受到了來自飛書等競爭對手的猛烈攻勢。飛書緊隨其后,發布了具備AI功能的多維表格,并公開了智能會議助手、飛書Aily等一系列創新產品。更甚者,飛書宣布其多維表格將接入企業微信和釘釘平臺,其首席商業官林嬋更是直接喊話,稱企業微信的流程已走完,催促釘釘抓緊對接。
在與飛書CEO謝欣的對話中,謝欣進一步表示,飛書在多維表格這一產品上,相較于釘釘領先“肯定超過12個月”。飛書這一連串的組合拳,無疑讓無招回歸后的首戰在氣勢上略顯黯淡。
但市場競爭如流水,不爭先,而求滔滔不絕。無論是飛書、釘釘,還是它們所推出的AI表格功能,最終都將接受市場用戶的檢驗和反饋,這才是決定勝負的唯一標尺。
盡管如此,作為成立更早、規模更大的釘釘,在應對競爭對手時卻顯得略為被動。無招試圖為釘釘找到新的定位,但這一過程并不輕松。
親身體驗了釘釘與飛書的新AI表格后,可以發現雙方都有創新,但整體而言,并未顛覆多維表格的使用體驗,AI技術的融入也尚顯不足。例如,釘釘創新的“表格即文檔”功能,已有市場上的多維表格產品實現了AI字段功能。去年,釘釘發布的超級工單助理功能,也是將多維表格與AI能力相結合,用戶可通過自然語言生成工單并寫入表格。
從低代碼平臺到多維表格,釘釘與飛書似乎已進入“功能趨同”的階段,雖有差異,卻難以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拋開產品力,釘釘在戰略清晰度、團隊管理以及商業化方面,似乎更令人擔憂。
戰略清晰度方面,飛書的目標客戶主要是大型科創企業和高端行業標桿企業,核心價值在于深度協作與AI工具集成,滿足差異化需求,客單價相對較高。而釘釘在無招回歸后,其服務對象似乎變得模糊。無招一直偏向于為中小企業服務,堅持極簡的產品工具思維,這與阿里推動的“云釘一體”戰略存在根本性沖突,這也是他當初選擇出走創業的原因。
團隊管理上,無招出任CEO后,釘釘開始大力整頓考勤,強調工作紀律,要求產品不能空想,減少純管理崗位。這一系列動作,雖然出發點是為了釘釘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無招對前任管理團隊的不滿。
商業化方面,飛書更關注長期目標和天花板,經得起長期虧損,短期商業化壓力不大。而釘釘和阿里則面臨更大的商業化壓力。如果無招將戰略重心放回中小企業,雖然長期潛力大,但商業化盈利會更難。中小企業付費能力弱且不穩定,這也是阿里當初推動“云釘一體”戰略的原因之一。
然而,阿里可能已經做好了釘釘在AI toB方面虧損的準備。但阿里的戰略重心變化迅速,從宣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到突然宣布砸錢500億搞即時零售,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且短時間內看不到回報。如果釘釘在無招接手后仍持續虧損,其未來命運將如何,尚難預料。
相比于釘釘,飛書似乎擁有更多思考未來的時間。飛書CEO謝欣表示,飛書的長遠目標是做AI時代的Office。這一目標極具想象力,但無論是飛書、釘釘還是企業微信,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產品層面,飛書目前尚未考慮ToC市場,其底層邏輯是組織協作,各種AI工具集成旨在提升團隊效率。而Office即便脫離公司組織,依然是每個人必備的辦公工具。雙方在產品出發點上存在顯著差異。
通往AI時代的Office路上,微軟、金山等傳統辦公軟件巨頭,以及ChatGPT、昆侖萬維天工等大模型廠商都是不可忽視的競爭者。三方目標一致,各有優勢,互相競爭,整個辦公市場勢必經歷長時間的碰撞博弈。
從WPS和天工們的AI功能創新來看,這給了飛書、釘釘們一個現實提醒:一個真正優秀的企業管理平臺,本質上不應是“工具化”的,而應是“能力化”的。工具可以被替代,而能力則是企業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對于企業管理軟件而言,未來的發展方向或許是成為釘釘、飛書、企業微信的結合體,既解決管理痛點,又提升效率,還能幫助企業沉淀客戶關系,拉動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