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誰將接過燃油車接力棒的問題上,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電動汽車。畢竟,行業巨頭如馬斯克等人均持有此觀點,且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持續攀升,最新數據揭示其占比已突破60%大關。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電動化”時代的全面到來,電動汽車似乎已成為無可爭議的答案。
然而,筆者對此持保留意見。事實可能遠比表面看起來復雜。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真正有可能顛覆燃油車的,或許并非純電動汽車,而是那些既能加油又能充電的增程式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這一觀點或許會讓不少人感到意外,甚至質疑:“增程式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問世已久,如果真有那么出色,早就該取代燃油車了,何必等到現在?”從理論上看,這種質疑似乎不無道理,但實際上卻大謬不然。事物的發展往往曲折多變,并非一蹴而就。
回顧燃油車取代馬車的歷史進程,其曲折程度遠超我們的想象。早在1900年,燃油車便已問世,但當時的市場占有率極低。相反,蒸汽機車和電車更為流行,且社會普遍認為電車代表著未來,將取代馬車乃至所有傳統車型。然而,最終脫穎而出的卻是燃油車,這一切得益于福特T型車的出現,它大幅降低了燃油車的成本,提高了產量,從而徹底改變了市場格局。
增程式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同樣遵循這一發展規律。盡管目前它們尚未成為市場主流,但一旦迎來轉折點,其地位或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個轉折點,筆者認為,將是那些純電續航超過400公里的增程式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出現。
這些車型不僅擁有大電池,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去家充化”,能夠在各種場景下靈活應對,無需依賴家庭充電樁。以往,增程式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雖然通勤用電、長途加油的理念聽起來很美好,但前提是需要家庭充電樁支持。由于很多車型的純電續航僅200公里左右,實際使用中往往只能跑100多公里,這意味著車主需要頻繁充電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然而,并非所有車主都能安裝家庭充電樁,高層住宅、租房或小區不允許安裝充電樁的情況比比皆是,這導致車主的實際體驗大打折扣。
然而,隨著純電續航超過400公里的增程式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出現,這一切都將發生改變。即使沒有家庭充電樁,車主也只需每周充一次電即可滿足日常需求,徹底告別“每天充電”的焦慮。這類車型通常還配備了5C甚至更高倍率的快充能力,充電十幾分鐘就能行駛一兩百公里,即使臨時尋找充電樁,效率也完全可接受。這才是真正的“可油可電”。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不太現實,認為增程式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不可能實現如此高的純電續航。但事實并非如此,這類車型已經不再是停留在概念階段的產品,而是真正落地的量產車型,最快將在今年底開始交付。例如小鵬G01,早在去年就開始預熱,官宣純電續航430公里,搭載800V平臺和5C快充技術,最快12分鐘就能補充280公里電量。同時,該車還配備了超靜音增程器,解決了過去增程式車型在虧電狀態下噪音大、體驗差的問題。
不僅如此,電池制造商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機遇。例如寧德時代去年發布的驍遙超級增·混電池,純電續航超過400公里,10分鐘可補能280公里,支持4C超充,參數幾乎與中高端純電動汽車相當。按照當前的發展節奏,很可能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市場上將涌現大量新一代增程式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屆時,無需家庭充電樁、無需天天關注電量、短途用電、長途加油將成為可能。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全場景、零焦慮”車型一旦大量上市,燃油車還能堅守多久?或許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盡管仍有人堅持認為電動汽車才是未來,增程式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不過是“技術過渡”,但這并不重要。因為市場最終會給出答案。你可以不看好它,但你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就像當年沒人看好燃油車一樣,最終卻是它將馬車送進了歷史的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