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二手車市場出現(xiàn)了一幕戲劇性的反轉。小米汽車旗下的新款車型YU7,上市僅僅一個月,便在二手車市場上被加價轉售。商家們打出了“現(xiàn)車+加價3萬元提車”的誘人廣告,其頂配Max版本成交價更是突破了35萬元大關,溢價幅度接近10%。這一反常現(xiàn)象,在新車市場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引人注目。
然而,YU7的熱銷,卻意外地給自家兄長SU7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在YU7發(fā)布的同一天,小米開放了SU7訂單轉讓權限,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了大量原本預定SU7的用戶轉向購買新車型。SU7的交付系統(tǒng)因此遭遇了突如其來的寒流,尤其是頂配版SU7 Ultra,更是受到了重創(chuàng)。
SU7 Ultra,這款曾被譽為“最保值新能源”的車型,如今在二手車市場上的收購價已跳水至46萬元左右。對于那些以高價選購了SU7 Ultra的車主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尤其是那些選裝了炭纖維風道蓋的用戶,新車價格高達58.39萬元,但掛牌即虧損超過12萬元,令人唏噓不已。
SU7 Ultra的失寵,表面上看是受到了YU7的沖擊,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小米產(chǎn)品策略的內部沖突。SU7 Ultra的高速段動力表現(xiàn)因限速封印未解除而大打折扣,令用戶期待落空。相比之下,YU7則憑借其全系高標配、三激光雷達、智能駕駛以及豪華內飾等亮點,在市場上大放異彩。YU7還能實現(xiàn)“現(xiàn)提”,而SU7 Ultra的排產(chǎn)周期卻長達數(shù)月之久,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其保值率的下滑。
小米汽車的保值率神話,曾一度讓友商們膽寒。SU7上市初期,全國各地二手車商爭相高價回收,甚至出現(xiàn)了“零公里加價3萬”的奇觀。然而,隨著YU7的崛起,這一神話迅速破滅。SU7 Ultra的保值率崩塌,僅用了短短90天時間。這一變化,不僅讓車主們怨聲載道,也讓小米汽車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不小的沖擊。
雷軍在發(fā)布會上曾表示:“我們要讓用戶買喜歡的,不買貴的。”然而,YU7的強勢表現(xiàn),卻無意中給SU7留下了一個難堪的背影。高性價比雖然能贏得市場,但也會打亂自家產(chǎn)品的價格序列,造成不可逆的價值撕裂。如今,小米汽車需要面對的,不僅是如何挽回SU7 Ultra車主的信任,更是如何構建一個清晰、協(xié)調的產(chǎn)品價格梯隊,以避免類似的尷尬再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