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體領域近期風云變幻,一款名為Manus的產品曾如黑馬般闖入公眾視野,迅速引發廣泛關注。這款由“蝴蝶效應”初創公司推出的智能體,號稱能實現自主執行復雜任務,如篩選簡歷、房產研究及股票分析等,一時間內測邀請碼難求,甚至在二手市場上被炒至高價。
然而,好景不長,這款曾備受矚目的智能體產品近日被曝出撤離中國市場的消息。其官方微博與小紅書賬號內容清空,官網也顯示在中國地區不可用。更有傳言稱,Manus已將總部遷至新加坡,并進行了大規模裁員。對此,公司方面回應稱,是基于經營效率的考量,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了調整,未來將專注于核心業務發展。
在Manus遭遇市場波折之際,其聯合創始人季逸超罕見發聲,通過一篇長博客深入復盤了創業以來在智能體研發與訓練方面的經驗教訓。季逸超透露,在Manus項目初期,團隊面臨關鍵抉擇:是自研底層模型,還是基于前沿模型的上下文學習能力構建智能體。鑒于前一次創業的教訓,團隊決定押注上下文工程,這使得Manus能夠快速迭代改進。
季逸超在長文中詳細分享了Manus的實操經驗,為業內提供了寶貴參考。他強調,KV-Cache的命中率對智能體性能至關重要,穩定的輸入能提高緩存命中率,降低成本和延遲。他還提到,動態修改工具列表會讓緩存失效、模型混亂,因此建議使用遮蔽法控制選擇,同時要用文件系統承載持久上下文,保留錯誤日志以幫助模型更新內部信念。
盡管季逸超的長文主要聚焦于技術層面的復盤,但市場對于Manus撤離中國市場的原因仍充滿猜測。有分析認為,Manus自創業之初就瞄準海外市場,其核心基礎Claude大模型由美國創業公司Anthropic推出,而Anthropic是OpenAI的強勁對手。Manus的B輪融資由美國風投公司Benchmark牽頭,可能受到美國對外投資安全計劃的限制,因此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以規避審查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Manus遭遇波折的同時,AI智能體賽道卻持續升溫。近期,OpenAI推出了全新智能體產品ChatGPT Agent,能夠完成多步驟復雜任務,標志著OpenAI全面進軍自動化AI代理領域。與此同時,Kimi也開源了萬億參數的混合專家模型K2,宣稱其為下一代智能體提供通用認知引擎,表現卓越。
多家券商研報指出,隨著AI巨頭發力智能體產品商業化,2025年有望成為AI Agent元年。然而,當前智能體類產品同質化嚴重,商業化路徑不明,純智能體創業公司如何在激烈競爭中立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Manus的經驗教訓無疑為業內提供了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