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汽車近期宣布了一項令人矚目的成就:其換電服務次數已突破8000萬次大關,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3405座換電站。這一數據乍一看頗為震撼,但背后隱藏的故事卻遠非數字所能簡單概括。蔚來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據估算,過去十年間已累計投入約180億元人民幣。然而,就在這一輝煌成就公布的同時,蔚來也公布了一季度虧損67億元的財報,讓人不禁對其前景產生疑問。
蔚來換電服務的8000萬次使用記錄,確實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數字。但在這背后,有一個關鍵問題:這些換電服務中,有多少是蔚來車主真正需要的?盡管官方未明確透露這一信息,但提到的一個數據頗為耐人尋味:83%的充電樁使用量來自非蔚來品牌車型。這看似表明蔚來充電樁的利用率極高,但仔細一想,由于電池尺寸和接口的限制,換電站的實際使用者主要還是蔚來車主。因此,這8000萬次換電,實際上反映了蔚來車主對換電服務的真實需求,證明了換電模式并非蔚來的一廂情愿。
再來看3405座換電站,這一數字構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換電網絡。這意味著,在高速公路上,大約每100公里就能找到一個蔚來換電站,其密度甚至超過了服務區。對于蔚來車主而言,從北京到廣州的長途旅行,換電幾乎可以無縫銜接,比燃油車加油還要便捷。然而,這一便利的背后是巨大的資金投入。十年180億,平均每座換電站成本超過500萬元,還不包括土地租金和運營維護費用。若將這些資金用于廣告或明星代言,蔚來無疑能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但蔚來選擇了另一條路,成為“基建狂魔”,將資金投入到一座座靜默的換電站中。
蔚來的這一做法,在業內引發了廣泛爭議。有人質疑其燒錢速度過快,放著盈利的機會不去把握,非要搞重資產。但換個角度看,特斯拉憑借超級充電樁網絡,極大地推動了電動車的普及。蔚來的換電站,不也正是扮演著類似“基礎設施”的角色嗎?盡管目前換電站的建設成本高昂,但一旦換電站像加油站一樣普及,電動車的續航焦慮問題得到徹底解決,人們或許會對蔚來的這一遠見表示感激。當然,前提是蔚來能夠堅持到那一天。
蔚來的財報數據則顯得喜憂參半。一季度營收120億元,同比增長21.5%,銷量達到4.2萬輛,同比增長40%。然而,凈利潤卻虧損了67.5億元,同比增長30.2%。這一數據表明,蔚來賣得越多,虧得也越多。其整車毛利率為10.2%,總毛利率為7.6%,遠低于比亞迪和特斯拉等競爭對手。蔚來的這一毛利率水平,幾乎是在“為愛發電”,其盈利壓力顯而易見。
蔚來將大量資金投入換電服務,這一決策也直接影響了其財務狀況。換電站的運營和維護成本高昂,包括電池折舊、人工成本和電力費用等。有網友戲稱:“蔚來不是在賣車,而是在賣‘換電會員’。”這一說法雖然夸張,但也反映了蔚來在換電服務上的巨大投入。蔚來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寄托在了換電服務上。然而,僅靠賣車的利潤,何時能收回這180億的投資?
換電模式在業內爭議不斷。支持者認為,換電是解決續航焦慮的最佳方案,3分鐘即可滿血復活,比充電更加便捷。反對者則指出,換電成本高昂,電池標準不統一,難以普及。站在用戶角度,換電確實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站在企業角度,換電則是一個巨大的“無底洞”。蔚來選擇“逆天改命”,李斌堅信換電是未來趨勢,決心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然而,目前除了蔚來,很少有車企敢于大規模投入換電服務。就連寧德時代牽頭的“換電聯盟”,也未能取得顯著進展。蔚來的這一豪賭,能否成功尚屬未知。
蔚來的野心遠不止于賣車。李斌希望將蔚來打造成為“智能電動汽車企業”,更希望成為“能源服務商”。蔚來不僅有換電站和充電樁,還有“電池銀行”,未來或許還能涉足售電業務。這一布局顯示了蔚來對于電動車產業鏈的全方位把控野心。然而,現實卻頗為骨感。要想成為“能源服務商”,需要形成規模效應。目前蔚來一年銷量幾十萬輛,換電站3405座,還遠不足以支撐這一愿景。蔚來需要達到年銷量百萬輛、換電站超過1萬座的規模,才能實現成本下降和盈利。但按照目前的虧損速度,蔚來能否撐到那一天仍是個未知數。
蔚來車主對換電服務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稱贊換電服務極大提升了用車便利性,再也不用擔心續航問題;也有人抱怨換電站高峰期排隊時間長,且擔心換到電池衰減的舊電池。盡管服務難以讓所有人滿意,但蔚來敢于嘗試、敢于創新的精神仍然值得肯定。至少,它為用戶提供了另一種選擇,為電動車行業帶來了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