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涉及浙江吉利旗下極氪汽車品牌的消費糾紛引發了廣泛關注。眾多消費者在全國多個城市的極氪直營門店中遭遇了類似的問題:滿心歡喜地支付定金并簽訂合同,準備提取新車時,卻被告知所購車輛不僅已經上過交強險,甚至已經完成過一次過戶,實質上是“二手車”。這一意外發現讓不少車主感到震驚和憤怒。
車主們紛紛爆料,銷售人員在購車時信誓旦旦地保證所售車輛為全新車型,并催促消費者盡快支付定金以鎖定限時優惠。然而,當車主們前往門店提車并辦理相關手續時,才驚訝地發現車輛的交強險早在數月前就已由某汽車銷售公司購買,且在車管所系統中顯示該車已完成過戶。面對車主的質疑,極氪門店的回應含糊其辭,有的稱這是“內部流程需要”,有的則以“公司規定”為由搪塞。
在重慶,一位車主憤怒地表示,他花費30多萬元購買的極氪001車型,本想支持國產新能源汽車,結果卻遭遇這樣的欺詐行為。當車主詢問為何“調撥車”需要過戶時,銷售人員只是敷衍地說“不影響駕駛”。在廣州,一位車主發現問題后要求退還定金,卻遭到門店經理的拒絕,被告知要么提車,要么視為違約。這種強硬的態度讓車主們感到無法接受。
極氪的這一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引發了公眾對其誠信經營理念的質疑。新車與二手車的保值率存在巨大差異,消費者花費新車價格購買的車輛,一旦過戶就變成了二手車,未來在二手市場上將大幅貶值。過戶背后的潛在問題也讓車主們擔憂不已,他們擔心這些車輛可能是試駕車、事故車或展車,只是被隱瞞了真相。
極氪的直營模式本被寄予厚望,被視為能夠減少中間環節、提升服務透明度的創新之舉。然而,此次事件卻暴露出直營模式下同樣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欺詐行為。全國多地同時出現類似問題,很難將其歸結為個別銷售的個人行為。有內部人士透露,極氪去年積壓了大量庫存車,為了清庫存并規避法律風險,采取了先將車輛過戶到公司名下再當新車出售的策略。
這一事件不僅讓極氪的品牌形象受到嚴重損害,也讓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誠信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擴張,銷量不斷攀升,但品控和服務水平卻未能跟上。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和清理庫存,一些車企不惜采取各種手段進行促銷,背后卻隱藏著諸多貓膩。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往往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劣勢地位,只能聽憑銷售人員的忽悠。
面對極氪的沉默和回避態度,車主們紛紛采取行動維護自己的權益。有的車主選擇向法院提起訴訟,有的則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還有的通過媒體曝光此事。極氪若再不正視問題、積極回應消費者訴求,必將面臨口碑崩塌和法律制裁的雙重危機。作為吉利旗下的子品牌,極氪的行為無疑也將對吉利的品牌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一定要保持警惕,仔細核查車輛的交強險記錄、過戶記錄以及出廠日期等信息。遇到類似“庫存車當新車賣”的情況時,應果斷向相關部門舉報并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消費者是市場的主體,也是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力量。只有消費者敢于維權、善于維權,才能讓車企們更加重視消費者的聲音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