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芯片企業裕太微(688515.SH)再度迎來股東減持。
7月18日,公司公告稱,持股5.38%的股東李海華計劃減持不超過240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3%。減持將于公告披露15個交易日后啟動,預計在三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完成。若按上限實施,李海華持股比例將降至2.38%。
上述股份為李海華在公司IPO前取得,已于2024年2月19日解禁并上市流通。截至今年一季度,李海華位居裕太微第五大股東。
這并非李海華首次減持。公告顯示,過去一年內李海華已分兩輪減持裕太微股份。2024年7月至10月間,其減持49.6萬股,套現金額約2294.16萬元,減持均價區間為41.11元至54.20元/股。
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李海華再次減持16.8萬股,減持均價區間提升至85.62元至107.40元/股,對應套現約1635.93萬元。上述兩輪減持合計逾6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83%,套現金額近4000萬元。
針對李海華頻繁減持的動因,裕太微在7月19日回應時代周報記者采訪稱,股東李海華是因自身資金需求,進而擬根據市場價格,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的方式對所持有部分股份進行減持。
對于可能引發的市場信心波動,裕太微表示,公司始終重視股東行為對市場信心的影響,并持續通過業務進展和戰略成果傳遞長期價值。
在業務層面,裕太微稱,未來幾年,公司車載業務將重點圍繞車載以太網、SerDes等車載高速有線通信芯片進行開展。公司通過技術突破精準匹配通信升級與汽車智能化需求,疊加行業復蘇周期, 形成營收增長雙引擎,業務結構進一步向高附加值領域傾斜。
裕太微成立于2017年,專注于高速有線通信芯片的研發、設計與銷售。該公司以以太網物理層芯片為切入點,逐步拓展至上層網絡處理產品,布局OSI七層架構中的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及網絡層。
2023年2月10日,裕太微登陸科創板,發行價92元/股,公開發行2000萬股。上市后,公司尚未實現盈利。2023年與2024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收2.74億元、3.96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50億元、-2.02億元,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
針對虧損的主要原因,裕太微表示,雖然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與毛利的雙增以及資產減值損失減少,但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的增長額大于上述因素帶來的影響。同時,為搶占市場先機,公司在銷售、管理及研發方面仍然保持較高的投入力度。
財報顯示,裕太微目前已進入第三輪研發投入期,該輪次研發投入金額較大,研發投入周期較長,研發產品難度系數大幅提升。裕太微認為,第三輪研發投入期主要聚焦于2.5G系列網通產品、24口及以下交換芯片、10G PHY、車載以太網交換芯片與高速視頻傳輸芯片等,相關產品將在2024年至2026年陸續量產,支撐中長期營收釋放。
事實上,近年來裕太微研發費用整體呈上升趨勢。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2年,裕太微研發費用分別為1957.97萬元、3211.31萬元、6626.74萬元和1.3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476.35%、247.96%、26.08%和33.56%。
2023年上市后,裕太微研發費用進一步增長至2.22億元。2024年,由于持續加大新產品研發投入和改進現有產品以滿足終端客戶不斷衍生的新需求,研發費用進一步攀升至2.94億元,同比增長32.40%,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74.10%。
在研發投入之外,裕太微在產品和市場布局上亦在加快節奏。今年以來,裕太微相繼推出多款新品,包括第二代八口千兆以太網PHY芯片YT8628系列,在傳輸速率、功耗、延遲等關鍵參數上與國際主流廠商產品接近;以及車載TSN交換芯片YT99系列,面向智能汽車的實時數據傳輸場景,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裕太微也在加速商業化路徑拓展。2025年公司首次切入人形機器人應用市場,帶來初步營收貢獻。海外方面,裕太微表示,全球化戰略已進入“落地深化階段”。
不過,從財務表現看,公司仍未擺脫難盈利的階段。2025年一季度,裕太微實現營業收入8103.77萬元,同比增長11.73%;但歸母凈利潤為-6072.04萬元,同比下降12.14%,扣非凈利潤為-6625.26萬元,同比下降5.75%。
7月18日,裕太微報收90.32元/股,上漲0.14%,總市值為72.2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