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集團近期發布的財務預警,如同一枚震撼彈,在汽車行業內激起了層層漣漪。從昔日的年盈利8億元,到如今預計半年內將虧損18億至26億元,這一戲劇性的轉變,不僅映射出廣汽自身的困境,更是汽車價格戰白熱化的一個生動寫照。
在追求短期繁榮與行業長期健康發展之間,汽車企業似乎陷入了兩難抉擇。廣汽的公告指出,新能源車型銷量未達預期、價格戰導致的收益下滑、銷售渠道的結構性問題以及海外市場基礎薄弱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此次虧損。這一現狀,不禁讓人反思:汽車是否越便宜越好?尤其是在這種便宜背后,隱藏著的是車企以虧損為代價的慘烈競爭。
回望2024年,廣汽集團雖仍實現凈利潤8.24億元,但與前一年相比,已大幅下滑81.4%,營業收入也同比下降17.05%。這一年,價格戰的影響已初露端倪,而到了2025年,形勢更是急轉直下。汽車行業利潤率跌至4.3%,遠低于下游工業平均水平,經銷商新車毛利甚至為負,這無疑加劇了行業的整體困境。
廣汽的遭遇并非個例。北汽藍谷、蔚來汽車等知名企業同樣深陷虧損泥潭。蔚來因研發投入巨大及換電網絡鋪設成本高昂,一季度凈虧損高達68.91億元;而眾泰汽車則更為慘淡,2024年銷量僅為14輛,虧損10億元,今年甚至未能恢復生產,昔日的自主品牌強者,如今已風光不再。
那么,為何車企仍要執意打價格戰?這背后,是汽車行業新舊交替的必然結果。新能源車與燃油車的更迭,如同智能手機取代傳統手機,行業內品牌眾多,競爭異常激烈。降價,似乎成了搶占市場份額的唯一出路。然而,與智能手機市場不同,汽車行業中的品牌對用戶吸引力并不那么強大,沒有哪家車企能自信地堅持不降價策略。
隨著市場競爭的無序加劇,國家相關部門已明確表示將出手干預,以防止價格戰帶來的行業內耗。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及工信部均表達了反對無底線價格戰的立場,并加大了對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的整治力度。一系列監管措施相繼出臺,包括設定價格紅線、突擊抽查技術一致性、發布壟斷預警等,旨在規范市場秩序。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不少車企已陷入債務危機,面臨著現金流、運營及造車能力的嚴峻考驗。價格戰或許即將告一段落,但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部分車企的淘汰出局。這是市場競爭的殘酷現實,也是汽車行業必須面對的真相。
如今,國內車企各顯神通,但市場容量有限,能否容納如此眾多的參與者,答案不言自明。價格戰雖然即將落幕,但留下的,將是行業格局的深刻變革和車企的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