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女兆
多所“雙一流”高校,陸續有專業開始停招學術型碩士。
6月底,清華大學發布2026年碩博研究生推免專業名錄。對比2025年,一個顯著變化浮出水面:
多個專業的學術型碩士停止招生,多數是理工科。
這些專業,涵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建筑學院、土木工程系、水利水電工程系、機械工程系、自動化系、軟件學院、化工系等多個院系。
與之對比,人文社科領域受波及較小,博士推免招生目錄基本維持原狀。
事實上,清華大學并非個例。近年來,多所“雙一流”高校,陸續宣布部分專業停招學術型碩士。
頂尖高校不是培養學術大牛的“象牙塔”嗎?這一變化,傳遞什么信號?
學碩縮招乃至停招,趨勢越來越明顯。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多所“雙一流”高校已先后宣布停招部分學碩專業。
學碩招生規模的收縮,早有政策鋪墊。
2009年,國家啟動研究生培養結構調整。教育部印發通知,首次增設全日制專碩招生計劃,明確其定位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2010年,教育部再發通知,首次將專碩招生計劃單獨列示,并要求各培養單位逐步縮減學碩招生規模,同步擴大專碩招生體量與覆蓋領域。
圖源:數據火鍋
此后十余年間,專碩占比持續攀升,從初期的15.9%增至2021年的61.9%。
其他維度,專碩也取得了巨大進步:
學位類別從47種增加到67種、學位授權點總數從37.6%增長到44.2%、授予人數從32.29%增長至56.4%。
2020年公布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進一步明確,到2025年需以國家重大戰略與社會核心需求為導向,增設一批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將專碩招生規模提升至碩士研究生總招生量的2/3左右。
2023年《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出臺,更清晰地劃定了兩類學位的差異化發展路徑。文件明確要求:
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原則上只開展專業學位教育,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為主。
在此政策導向下,2024年新增的192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中,專業學位達1566個,占比高達81.4%。
這一趨勢清晰表明,在未來的碩士研究生教育體系中,專碩將占據主導地位。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學碩和專碩的區別,一個以培養具備扎實理論功底與獨立研究能力的學術人才為目標,可以說是“博士預備軍”;另一個則側重塑造實踐能力突出、職業素養匹配的應用型人才,旨在對接企業實際需求。
理想狀態下,選擇應與發展方向高度綁定——志在學術深造者選學碩,計劃直接就業者選專碩。
但現實中,二者培養模式的差異模糊,畢業校招時的區分度也不大。
這種同質化,使得選擇邏輯逐漸偏離發展規劃,轉向性價比的權衡:
其一關乎學費。
學碩學費按國家標準統一為8000元/年;專碩學費則因學校和專業而異,其中學費最高的工商管理專業,137所高校的平均學費高達4.4萬元/年,是學碩的5倍以上。
其二涉及住宿。
近年高校“不為專碩提供宿舍”的爭議漸起,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已在招生簡章中明確相關規定,這迫使專碩不得不選擇外出租房并負擔高額租金。
培養模式趨同疊加經濟成本的考量,導致多數選擇學碩的學生,實則也是以就業為讀研首要目標,而非攻讀博士或從事學術研究。
如今,這種錯位正在被政策糾正。
關于學術型人才的培養,也發生了一些重要的新動向。
今年6月,哈爾濱工業大學發布了一則有關研究生推免報名的通知。
圖源: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招生網
通知中明確提到:
“我校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原則上全部納入碩博貫通培養體系培養”。
這一信號揭示了高校對學碩培養路徑的調整——轉向直博或碩博連讀的貫通式培養,讓學術型人才回歸學術軌道。
事實上,2020年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早已明確這一方向:“未來高層次研究人才將主要以博士教育為主,碩士生培養將主要以應用型人才,即專業碩士為主”。
學碩停招的背后,正是這一理念的深化落地。
當下,貿易保護主義的陰霾籠罩全球,地緣沖突此起彼伏,通縮壓力如影隨形,普通人如何在這場風暴中守護錢袋子?
我們有份“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周為你解讀宏觀、經濟、政策、樓市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動向,199元/年,全年48期,幫助大家看清趨勢,直達本質的財富信號。
最近恰逢智谷趨勢12周年慶!為回饋各位讀者朋友,現在訂閱,我們還將加贈——
1、《5節宏觀分析框架課(音頻)》
2、1場《下半年市場展望閉門分享》
掃碼入圈,看清趨勢,消除迷茫。
參考文章
軟科:《多所985,停招學碩!》
聯合早報:《中國學碩“停招”?》
青塔:《多所985官宣,停招學碩!》
CodeSheep:《學碩停招!研究生重大變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