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外觀設計,還能玩出什么新花樣?
前段時間,OPPO主打顏值、手感、影像的Reno14系列發布,日月光版本將光致變色與熱致變色涂層技術融合,打造出了溫感變色機身,可在不同溫度下呈現差異極大的視覺效果。真我新機Neo7 Turbo,提供了透明機身版本。而面向海外市場的Nothing Phone,第三代產品保留透明設計的同時,還帶有一個點陣屏。
似乎突然之間,手機廠商又在外觀設計方面卷了起來。然而這些設計卻給了雷科技編輯們一種復古感,畢竟早在2020年底,OPPO Reno5 Pro+就用上了電致變色后蓋,溫感變色在顏值方面雖有提升,但萬變不離其宗。
透明機身更是2009年LG就展示過的技術,2018年小米發布的小米8透明版探索版,也采用了透明后蓋設計,距今已有7年,游戲手機廠商紅魔,則有多代產品推出了透明版。至于點陣屏設計,ROG游戲手機9同樣擁有。在手機背面加個屏幕的創意更是屢見不鮮,各大廠商的小折疊手機,背面均有一個副屏,甚至2017年魅族Pro 7就在背面加了一個副屏。
各大廠商玩來玩去,手機外觀卻在原地打轉,依然沒有出現跨時代的變化。回過頭來看手機行業發展史,外觀這塊還要看功能機。
從功能機到智能機,手機設計在倒退?
功能機時代,手機設計五花八門,經典的直板、滑蓋、翻蓋、側滑,絲毫沒有看點,諾基亞、索尼愛立信、摩托羅拉等頭部大廠,打造出了一系列外觀放到今天依然可以封神的產品。
例如諾基亞在2003年推出的N-Gage手機,開創了橫向握持的先河,也被稱為世界上第一款專用游戲移動終端。不過因游戲陣容有限且價格昂貴,該手機面對任天堂GBA掌機沒有優勢,銷量低于諾基亞的預期目標。
2005年上市的“口紅手機”諾基亞7280,與其說是一款手機,更不如說是一款藝術品,長條形精致外觀設計,令其在2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深受數碼愛好者喜愛的收藏品。
但說到外觀設計,雷科技小伙伴們最喜歡的還是摩托羅拉AURA R1。該手機發布于2008年11月,當時普通版售價接近8000元,黃金鑲鉆版售價高達20000元,可旋轉的手機蓋、精致的配色與紋理,令其一度成為不知多少人的夢中情機。
直到今天,功能完備的摩托羅拉AURA R1,在二手平臺售價大多仍在1000元以上,部分品質較好的機型售價高達3000元左右。
手機行業進入智能機時代后,外觀設計逐漸趨同,還出現過各大廠商集體抄襲蘋果的現象。智能機產品的發展趨勢則為,機身正面減少邊框寬度、提高屏占比,唯一堅持為智能機配備實體鍵盤的黑莓慘遭市場淘汰,拒絕使用異形屏的索尼,手機業務恐怕也撐不了多久了;機身背面的改動主要體現在手機鏡頭模組,目前主流設計包括矩陣、圓環、豎置長條三大類;機身材質在嘗試過金屬、陶瓷、塑料等多種材料后,最終以玻璃為主,素皮和陶瓷經常出現在高端手機上。
在智能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曲面屏、劉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等設計,但這些設計沒有改變手機的根本形態,手機始終保持著直板狀態。甚至手機背部設計經過市場檢驗后,國內頭部手機廠商的旗艦機型幾乎一致選擇了圓環設計。小米手機標準版和Pro版雖堅持左上方矩陣模組,但Ultra版卻跟隨行業風向,同樣為圓環設計。
智能機時代手機外觀設計最大的改變,是華為、三星帶動的折疊屏手機,安卓大廠全部跟進,推出了大折疊屏、小折疊等不同形態的產品,華為更進一步,打造出了大折疊、小折疊、闊折疊、三折疊四大產品線。
昂貴的價格和配置方面的取舍,卻導致折疊屏手機無法取代直板旗艦。大折疊手機為輕薄妥協,在續航、散熱、影像等方面,均不如直板旗艦。小折疊手機更不用說,與同價位的直板旗艦相比,除了顏值,幾乎方方面面都落后。
折疊屏手機經過數年時間發展后,也慢慢呈現出趨同性,大折疊手機折疊狀態下與直板手機愈發相似,曾在雷科技廣受好評的OPPO Find N/N2設計,最終被廠商拋棄。
如今設計相似度越來越高,以至于只看手機背面難以分清手機到底是哪家廠商的。早些年還有網友熱議手機外觀抄襲、撞臉,現在我們幾乎已經習以為常。但對于消費者而言,這種改變未必不是好事。
外觀趨同是因為用戶需要「交互效率」
功能機時代手機設計花樣繁多,智能機時代卻出現了趨同演化,背后的原因很簡單,即智能機更追求信息交互效率和使用體驗。
功能機時代手機性能弱、功能少,普遍不支持自由安裝第三方應用,很難完成太復雜的任務,使用場景主要是接打電話和收發短信。至于游戲手機,索尼愛立信和諾基亞推出了一些產品,但限于游戲陣容和芯片性能,基本未能取得太好的成績。
功能機不需要在屏幕上展示大量信息,因而對屏幕的要求較低,手機廠商僅需保留一塊用于顯示信息的小屏幕,其他方面的設計可以自由發揮。諾基亞7280、摩托羅拉AURA R1也好,精致且獨特的外觀設計,對于產品實用性幾乎沒有提升。
智能手機可提供影音、游戲、社交、辦公等諸多服務,而這些服務大多需要屏幕作為交互窗口,因而屏幕極為重要,國內安卓廠商和消費者認知中的小屏旗艦,屏幕尺寸也在6.3英寸左右,而當時功能機的屏幕一般不超過3.5英寸。
在信息交互方面,矩形肯定是最合適的造型,如果采用摩托羅拉AURA R1那樣的圓形,屏幕利用率難免大打折扣。機身比例的變化,也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不斷演化,早期為了用戶看視頻無黑邊,不少手機采用16:9比例,但該比例下大屏手機太寬,不方便單手操作,如今手機屏幕尺寸基本在19:9到21:9之間。
顏值同樣在推動手機設計發展,重要性卻不如效率和使用體驗。以曲面屏為例,最初廠商為了提高視覺效果,旗艦機統一使用曲面屏設計,現在陸續回歸誤觸率更低的直屏設計。屏下攝像頭同樣如此,曾一度引起風潮,卻輸在自拍能力,未被手機廠商廣泛應用。
功能機時代屬于手機行業發展的蒙昧期,因產品用途有限,使用體驗很難拉開太大差距,廠商只能在外觀方面發力,通過更精致的顏值吸引消費者。保時捷中國區的總裁柯時邁評價小米SU7時表示,好的設計總是心有靈犀。這句話放在手機行業同樣成立。智能機時代后期,手機行業極度成熟,什么樣的設計實用性最高,廠商和消費者都知道。
今年OPPO、Nothing Phone、真我等廠商新機外觀方面的變化,只能與采用傳統設計的手機形成細微差異,卻不足以成為手機銷量的決定性因素。在外觀形態方面,消費者期待的是一場跨時代的變革。
產品形態僵化的時代,用戶還能期待什么?
7月21日,OPPO將發布新機K13 Turbo,這款機型與其他中端機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配備了支持防水的獨立散熱風扇。一般情況下,只有游戲手機才會內置散熱風扇,但游戲手機只是小眾需求,如今仍存活的主流游戲手機廠商只剩下ROG和紅魔。
更何況OPPO K13 Turbo搭載的高通第四代驍龍8s,在極客灣的測試中能效表現出色,性能也非常強,獨立風扇對其使用體驗的提升,在大多數場景下不會很明顯。OPPO K13 Turbo的設計更像是為了與其他中端機形成差異化競爭,但不得不說確實吸引到了我。
從廠商的表現也能看出,手機形態的變化,已經到了盡頭。盡管三星、榮耀等廠商展申請過四折疊手機專利,但限于良品率、價格、消費者需求等因素,四折疊手機量產的可能性不高,三折疊大概率是折疊屏手機的折疊次數上限。
在知乎平臺,網友們也曾就手機會有什么新形態展開討論,但大多數網友認為手機的形態已經發展到了極致,未來取代手機的可能是智能眼鏡、植入式設備。
雷科技認為,進入智能手機時代后,手機的形態設計沒有發生過本質上的變化,未來也很難再有大改進,手機廠商可能會持續在手機配色、機身材質等細節方面下功夫,并靜待屬于下一代計算平臺的時代到來。
智能眼鏡有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的潛力,但從當前該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距離取代手機恐怕還需要10年以上時間,至少要解決交互、續航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