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汽藍谷”)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
銷量增長仍難解虧損
根據公告,北汽藍谷預計2025年半年度歸母凈虧損為22億元到24.5億元;預計2025年半年度扣非后的歸母凈虧損為22.3億元至24.8億元。
去年同期,北汽藍谷的凈虧損為25.71億元,扣非后的歸母凈虧損為25.82億元。
這意味著,2020年至今,北汽藍谷連續5年半虧損超300億元。
積極的一面是,北汽藍谷上半年銷量表現有所好轉。產銷快報顯示,6月其銷量1.2萬輛,同比增長25.25%;上半年累計銷量6.7萬輛,同比增長139.73%。其中,主力品牌極狐上半年累計銷量為5.6萬輛,同比增長211.06%。
銷量實現了翻倍式增長,可虧損局面卻仍在持續。
關于業績虧損,北汽藍谷解釋,一方面,為應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激烈的競爭形勢,公司持續強化產品布局,不斷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力度,同時快速擴張銷售渠道,影響公司短期業績;另一方面,雖然公司銷量迅速增長,產品盈利能力持續優化,但規模經濟尚未充分體現,公司仍處于虧損階段。
從研發投入來看,北汽藍谷近年來持續加碼。2020年,公司研發費用為9.73億元,到2024年攀升至17.6億元。今年一季度,北汽藍谷研發費用同比增長53.06%至4.83億元。這些巨額的研發投入在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的盈利支撐,反而不斷消耗著企業的現金流,擠壓利潤空間。
北汽藍谷在公告中稱,基于公司新產品陸續投放帶動的銷量增長以及降本增效成果的顯現,公司下半年毛利率有望得到改善。
抱華為“大腿”沖高端
事實上,北汽藍谷也有過高光時刻。
作為最早一批進入新能源領域的車企,依靠網約車市場,北汽藍谷曾連續7年登頂中國純電動車銷量第一。但時過境遷,伴隨著新能源車市走向成熟與分化,曾經的先行王者被傳統車企和新勢力一路趕超。
當年助力北汽藍谷登上頂峰的EU系列卻在近期傳聞被公司“拋棄”。
近期,網上傳出北汽新能源已決定暫停現款EU系列新能源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未來將全面押注極狐和享界兩大品牌的消息,這等同于北汽新能源要停產所有低端車型。雖然北汽藍谷方面對此傳聞沒有回應,但從市場表現來看,或許并非空穴來風。
此前,北汽EU系列憑借低售價、低成本主攻出租車和網約車市場,在B端市場取得了輝煌成績。有數據顯示,即便到了2022年和2023年,EU系列仍然為北汽新能源貢獻著70%—80%的銷量,被稱為北汽新能源的“基本盤”。
2019年之后,隨著造車新勢力崛起以及國家高額補貼的退坡,北汽新能源銷量開始滑坡,且由盈轉虧。同時,EU系列核心技術跟不上時代、產品質量問題頻出,續航差、售后服務欠缺、自燃等負面新聞不斷。
更為關鍵的是,EU系列在B端市場的過度依賴,固化了北汽新能源的品牌形象,使其始終無法擺脫低端市場的標簽,導致其在消費級市場難以打開局面。
目前,EU系列所在的10萬級市場,早已被比亞迪秦等車型用規模效應壓至利潤冰點。
左宇攝
反觀極狐品牌,單月銷量突破1.35萬輛,占北汽藍谷總銷量的79%。阿爾法T5、考拉S等車型的價格和定位,已逐漸取代原來的EU系列地位。
與此同時,北汽藍谷押寶華為,想要再次沖上頂峰。享界是北汽藍谷與華為合作推出的品牌,2024年8月,雙方推出了“全景智慧旗艦轎車”享界S9。
今年上半年,華為賦能的高端品牌享界S9開始發力,余承東宣布其“近一個月交付超4000輛”,拉動北汽藍谷單車均價提升8000元。北汽藍谷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享界S9等高毛利車型帶動營收37.73億元,同比增長150.75%。當一輛享界的利潤可能抵得上十輛EU時,停產EU系列的決策似乎變得順理成章。
7月14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在微博發布預告,鴻蒙智行將推出首款旅行車——享界S9T。
然而,押注極狐和享界,北汽藍谷的轉型之路并非坦途。若極狐與享界無法快速填補EU系列遺留的月銷缺口(巔峰時近萬輛),北汽可能陷入“舊盤已損,新盤未起”的困境。
孫婉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