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業風云變幻,智能體領域近期迎來重大變動。曾經備受矚目的AI智能體明星企業Manus,近日突然清空國內社交平臺內容,引發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Manus計劃將總部遷至新加坡,并將在中國區進行大規模裁員。
面對這一消息,Manus官方對媒體回應稱,此次調整是基于公司經營效率的考量,旨在優化業務團隊結構,聚焦核心業務發展,提升整體運營效率。然而,這一輕描淡寫的回應背后,卻透露出創始人肖弘的無奈與感慨。他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要在全球化市場中做好產品,不僅要面對業務本身的挑戰,還有許多其他煩惱。
據了解,Manus撤出中國市場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包括算力資源的權衡、海外融資的需求以及數據合規性的要求。然而,不可忽視的是,Manus在國內市場未能迅速打響知名度,也是其無奈轉移陣地的原因之一。
回顧今年3月,Manus憑借一段演示視頻一夜爆紅。在演示中,Manus能夠獨立完成簡歷篩選、股票分析、房產研究等復雜任務,令觀眾驚嘆不已。作為由華科大畢業的“電腦天才”肖弘創立的企業,Manus的華人創始團隊背景吸引了大量國內粉絲,邀請碼更是一度被炒至高價。
然而,質疑聲也隨之而來。有觀點認為,Manus在正式試用前就被媒體吹捧為“現象級產品”,有饑餓營銷的嫌疑。雖然Manus在國內媒體上備受關注,但外媒報道卻寥寥無幾,這也引發了對其真實實力的懷疑。盡管隨后Manus合伙人張濤公開澄清,表示從未進行市場推廣,邀請碼難求只因服務器容量有限,但質疑聲并未完全消散。
今年3月,Manus宣布與阿里通義千問團隊達成戰略合作,這一消息被視為其發展的高光時刻。外界曾期待,有了阿里的底層模型支撐、流量、生態和資金支持,Manus的落地之路會更加順暢。然而,現實卻并非如此。5月,Manus宣布在海外開放注冊,但曾經瘋搶邀請碼的用戶卻反應平淡。數據顯示,其月訪問量在3月達到頂峰后逐月回落。
分析認為,Manus失去光環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AI大模型行業競爭激烈,以快取勝。在Manus停滯不前的期間,眾多AI產品加速迭代和發布新一代產品,使其逐漸失去領先地位。另一方面,用戶更關心產品體驗。Manus雖然組合了大模型和小模型,通過拆解任務并整合工具包來完成任務,但嚴格來說只是“縫合”了主流大模型的優點,缺乏顛覆性創新。
Manus的商業化節奏也備受質疑。其付費計劃被用戶吐槽太貴,而同類產品如GenSpark在定價和用戶體驗上更具優勢。在GAIA基準測試中,GenSpark也取得了優異成績,甚至優于Manus。業內人士指出,市場上同類產品眾多,Manus若不能快速證明自身實力,所積累的先發優勢將很快耗盡。
在Manus身后,智能體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隨著“百模大戰”的推進,大模型企業逐漸意識到通用大模型研發是一場“燒錢競賽”,搶占應用場景、推動產品快速落地成為關鍵。因此,智能體作為搭建成本相對較低、能快速落地應用的產品,越來越受到青睞。然而,智能體市場的狂熱也催生了泡沫。分析機構預測,未來將有大量智能體項目被取消。
智能體市場的過剩現象不容忽視。開發者可以一鍵套用模板開發智能體,但大部分產品可能并不具備實用價值。一些企業為了趕AI風口,選擇外包搭建智能體,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隨著大模型能力的增長,其內部協調將變得越來越容易,有望吞噬許多原本由智能體承擔的任務和功能。
盡管如此,智能體領域仍在經歷新一輪技術迭代。全球智能體數量持續增長,各大企業紛紛發布新的智能體產品。然而,像Manus這樣主打“縫合”模式的智能體,其生存空間將面臨來自上下游的進一步擠壓。上游方面,大模型廠商正將智能體能力集成到自己的模型和產品中;下游方面,各種垂直領域的AI應用和智能體也在加速涌現。
未來,能夠留在智能體領域的玩家將不會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它們將基于自身的核心優勢和資源稟賦,深度錨定具體業務場景,并持續為用戶創造可感知的價值。這些玩家可能包括以大廠為代表的生態玩家、主攻垂直場景的企業服務玩家以及智能終端廠商為代表的硬件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