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場聚焦數字閱讀如何推動知識普及的研討會近日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攜手新媒體研究中心聯合呈現,會上重磅發布了《2024-2025年中國數字出版發展報告》。報告揭示了我國數字閱讀用戶群體的顯著增長趨勢,特別是閱讀行為正向三線及以下城市深入滲透的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黃楚新在會上指出,數字出版的社會價值不容忽視,它極大地拓寬了優質閱讀資源的覆蓋范圍。目前,我國網民數量已超過11億,其中6.7億人參與數字閱讀,日均閱讀時長達到80分鐘。尤為在“下沉市場”,數字閱讀憑借其低成本的內容獲取模式,展現了突出的普惠效應。
以番茄小說為例,該平臺日活躍用戶已突破千萬大關,其中三至五線城市用戶占比顯著,分別為21.93%、18.19%和11.31%。這些數據不僅彰顯了數字閱讀龐大的用戶基礎及其活躍度,也驗證了其在推動閱讀普惠化方面的顯著成效。
黃楚新進一步分析道,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用戶群體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對價格較為敏感。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他們對優質文化內容的需求日益高漲。數字閱讀平臺通過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優質內容,為縮小“閱讀鴻溝”、實現更廣泛人群的普惠閱讀開辟了一條創新路徑,體現了數字出版在促進社會文化公平與進步方面的積極作用。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數字出版研究所所長王飚也強調,從內容供給端來看,優質內容是數字出版行業持續發展的基石。因此,數字平臺正積極將資金和資源投入到高質量題材的開發上。以番茄小說為例,該平臺已上架44部茅盾文學獎作品,占比高達83%,展現了數字平臺對經典文學的重視。
數字閱讀平臺上的出版物呈現出“經典IP與大眾文學并存”的特征,如《繁花》《平凡的世界》《張居正》等作品閱讀量突出,證明了經典文學作品在數字平臺上的強大生命力。同時,用戶在閱讀時長分布上,對精品小說、文學經典、個人成長、勵志提升、中國歷史等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反映了用戶對結構化知識與知識型閱讀需求的增長。
黃楚新還提到,數字閱讀平臺通過匯聚優質非虛構內容,如人物傳記、歷史著作、科學普及等,滿足了用戶對系統化知識的學習需求。例如,《法治的細節》一書在番茄小說上吸引了29萬用戶閱讀,展現了嚴肅知識在數字出版領域的廣泛傳播。
報告還指出,數字時代的“深度閱讀”并非傳統閱讀形式的簡單回歸,而是意味著讀者能夠深入理解復雜的敘事或論證邏輯,消化并吸收豐富的信息,最終形成更為完整、系統的認知體系。這一變化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也提升了閱讀的質量與效果。